2018年,刘丽在北京工作,高房价让她望而却步。一次去珠海出差,她被泰禾中央广场的广告吸引——“买一层送一层,精装海景房,单价仅2.8万/㎡”。相比于周边三四万的价格,这个楼盘显得格外诱人。
售楼处设在豪华写字楼里,销售信誓旦旦地承诺:“2020年底交房,逾期按日赔付违约金。”刘丽心动了,拿出积蓄,贷款82万,买下了一套68㎡的loft。按照“买一层送一层”的说法,实际可用面积近130㎡,还带精装修。
“那时候房地产行情好,谁会想到能烂尾?”刘丽回忆道。然而,2019年5月,她在网上看到楼盘停工的消息,立刻飞往珠海。眼前的场景让她心凉——售楼处只剩几个留守人员,当初接待她的销售早已离职。
她试图联系开发商,对方只派了深圳分公司的人敷衍几句,再无下文。
【艰难维权:赢了官司,却拿不到钱】
2022年,刘丽和其他业主决定起诉。法院很快判决:解除购房合同和贷款合同,开发商需退还她130多万元(含首付、维修基金、已还贷款等),并承担剩余房贷。
“刚拿到判决书时,我特别开心,觉得正义终于来了。”刘丽说。可这份喜悦很快被现实浇灭——开发商账上根本没钱。
她的律师调查发现,这家开发商在全国多个项目烂尾,早已资不抵债。法院多次执行,但查封不到任何可执行的财产。
“这三年,我几乎每天都在想办法要钱,可连对方的律师都联系不上。”刘丽无奈地说。唯一让她稍感安慰的是,银行房贷不用再还了。可她的首付款、已还贷款、团购费……加起来100多万元,可能永远石沉大海。
【律师提醒:烂尾楼维权,小心“钱房两空”】
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分析,类似案件中,即使业主胜诉,如果开发商破产,执行难度极大。购房者在破产清偿中虽有优先权,但受偿率往往很低。
他提醒业主:
起诉前尽量做财产保全,冻结开发商资产,提高执行可能性;
优先推动“保交楼”,如果项目有复工希望,尽量争取收房,而非直接退房,否则可能“钱房两空”;
谨慎选择开发商,尽量选择国企或资金稳健的房企,避免踩雷。
刘丽也后悔当初的决定:“如果知道会这样,我宁愿等交楼,至少还能有个房子。”
【未来怎么办?业主的无奈等待】
如今,刘丽只能寄希望于房地产市场回暖,或者政府“保交楼”政策能让项目复活。但她也知道,这或许只是奢望。
“我这辈子再也不会买期房了,送给我都不敢要。”她苦笑着说。这场购房梦,最终以“烂尾”收场,留给她的只有一纸胜诉判决,和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兑现的退款承诺。
【结语】
刘丽的遭遇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房地产行业震荡,不少购房者陷入“烂尾楼”困局。法院判决胜诉只是第一步,如何让判决真正落地,才是更大的难题。
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,买房前务必谨慎考察开发商资质,避免“踩雷”。如果不幸遇到烂尾楼,建议优先推动复工,而非贸然退房,以免陷入“钱房两空”的绝境。
毕竟,房子是家,不该成为一场噩梦。